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9|回复: 0

五四精神之“爱国”与“进步”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9-5-12 18: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9年05月11日 文汇报    瞿骏


      五四运动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如何从文明史、斗争史、奋斗史的角度来把握五四运动关键词是学界的重大课题。对民主和科学我们都已非常熟悉,因此笔者试讨论对爱国和进步的一些理解。

      首先是“爱国”。在中国传统“家国天下”的架构中,爱家(家庭、家族、家乡)即是爱国,忠君即是爱国,澄清天下即是爱国。但到清末尤其是20世纪初,无论是爱家、忠君还是澄清天下都开始被视为一种与“爱国”无关乃至“不爱国”的表现,因为爱家是一己、一族之私,忠君是一姓家奴,澄清天下的要求则转化成了竞雄世界的愿景,这种人心的大变动造成的一个结果是不少读书人开始“以反传统为爱国”,强调只有打破中国旧有的一切,中华民族才有发展的可能。

      这种“以反传统为爱国”的趋势既有其“冲决网罗”的积极一面,但又有可能令“文明断裂”的消极一面。从积极一面说,五四运动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的“反封建”这一面相。但从消极一面说,“爱国”应有实际的行动和可深爱的对象。从此出发,五四运动已有游行示威、焚烧日货、罢课、罢市、罢工等爱国实际行动,但其所深爱的对象在何处呢?若真“以反传统为爱国”,则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将置于何地?当时有相当一部分读书人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直到抗战时,中国人面临更大的生死存亡关口,我们才对此问题有了真正的反省。比如钱穆就对中国人应如何“爱国”一事做过深刻讨论。在钱穆看来,“爱国”并不僵化,随着历史发展可以变化具体内容。但这种变化应是一种“有我”之变,即有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传承之变,而不是丢掉了文明史传承的“无我”之变。钱穆曾做过一个精彩的比喻,他问到:“有没有一个医生是先绝病人之生命,然后再治病?”无疑以“反传统为爱国”的大症结就在既然已无“中国”,如何能救“中国”?那么为何反传统会走到无“中国”这一步呢?这就要谈第二个关键词“进步”。

      五四运动是一场“进步”的伟大运动,但其“进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却是个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文学革命、白话文也好,一部分西方新思想也罢,其在根本上没有跳出“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为神圣”的陷阱,并不有助于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也无助于中国人寻找正确的发展道路,进而也就无法真正摆脱中国被帝国主义控制操弄的命运。而五四运动的真正“进步”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拓展于中国人民的抗争史,落实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

      就“进步”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来说,五四运动一方面在激烈地反传统,但另一方面它也复兴和延续了一些原本被压抑的传统。原本笼罩在“封建正统学说”阴影下的各种传统学说获得了新的生机:“大同”理想的新阐释,天下观念的余波荡漾,墨家“兼爱”的再度理解,历朝历代对“定名分而立教化”的批评都在这个时候与来自苏俄、欧美的新学说、新思想一起传播、流行,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学习接受。

      就“进步”拓展于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来说,反帝反封建是1840年以来民主革命的任务。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有了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有了先进思想——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种“抗争”就具有更加进步的意义。这一方面表现在清末读书人和欧美列强想象的世界秩序是同构的,都是典型的以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为特征的“民族帝国主义”想象。因此尽管清末读书人对印度、越南、朝鲜等被侵略的弱小国家有一些同情,但更多的是把它们作为“亡国”之鉴,希望中国能摆脱它们的命运,跻身欧美列强。但到了五四时期,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既要改变中国,又要改变世界。他们希望中国的悲惨境遇与世界的不公秩序一起彻底扭转,地球不再是一个弱肉强食的黑暗森林,而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因此除了中国本身,他们热切关注着朝鲜、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土耳其等当时的弱小国家,聚焦于他们摆脱列强殖民和束缚的一举一动。这种情怀和眼光正与他们受到了讲求“世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洗礼有莫大关系。

      另一方面,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不满足于解释世界,更希望能改变世界。他们在1919年5月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亲历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里的群众运动,积累了宝贵的群众组织经验,进而纷纷离开大城市,回到家乡,全力以赴地建立革命组织,开展各种革命行动,从此全国各地上至省会城市、中小县城,下至市镇、乡村,各处的人民抗争都有了真正的先锋队与领路人,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在五四运动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也在其历史逻辑之中。

      就“进步”落实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来说,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平均年龄28岁。一群年轻的党员代表着他们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一个初生的党意味着要承接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让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任务有多么的不易。1949年,距离建党仅仅28年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两个一百年”即将来临之际,中国共产党不仅完成了五四运动留下的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更带领国家走向真正的富强,人民获得了巨大的幸福。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不懈的奋斗中做到了毛泽东1921年说的要“改造中国与世界”,而五四运动之进步的“百年落实”就正在于此。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6-29 07:58 , Processed in 0.03095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