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3|回复: 0

“美丽乡村” 为年轻人找回乡土记忆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40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3485

名博

发表于 2019-2-23 10: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为张马村鸟瞰图。汪伟秋摄
  东方网记者宋祖礼李欢汪伟秋2月23日报道:未来的农村是什么样子的?这是中国乡村发展的命题,也是不少现代乡村的探索目标。位于上海青浦区朱家角镇的张马村,就用自己的方式给出了一种解答。
图为张马村内的一民居。汪伟秋摄
  农村开发让年轻人扎根乡土
  “未来中国的农村,会更接近于不少欧洲特色村落,整个村子就像一个大型超市,各个立足乡村的特色产业都在其中提供服务,年轻人有了更多回归乡土的机会,城市人也有了更多消费体验的空间。”
  作为青浦张马村“美丽乡村”建设的项目合伙人,也作为一个“80后”,来自上海大司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宋心蕊,用自己独特视角解读了年轻人对未来农村的“设计”。
  “目前我们的工作是以兴趣俱乐部的方式吸引消费者来到农村,在培养用户消费需求的同时,也用市场化的手段来对农村进行生态化管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时间,但是对于村子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说到张马村的相关项目,主管公司市场运作的宋心蕊滔滔不绝。
  在经历过长期的生态环境建设之后,张马村与国内不少乡村一样,自然风光有了明显的恢复与改善。然而,由于产业的缺乏,更多土生土长的农村青壮年仍然选择留在城中打拼,这让不少“绿水青山”的村落,成了房屋空置率高、高龄人口集中的“老年村”。
  一方面是大好的自然水土等待开发,一方面是对第一产业缺乏动力的年轻人,如何盘活农村这盘大棋,既需要政府部门细致入微的政策配送,也需要新型企业富有创造性的开发智慧。
图为张马村内的“网红”民宿。汪伟秋摄
  张马村14.8公里的自然河道,兼具交通与观赏价值,成为大司田公司创业团队开发项目的灵感之源。
  宋心蕊介绍说:“我们的木船俱乐部,现在已经有133个会员,他们在我们这里购置、打造属于自己的木船,有的出于兴趣爱好,更多的用于公司间业务交流,可以旅游消费,也可以商务休闲,市场反应非常好。”
  以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精准划分市场,同时为会员用户提供集餐饮、民宿、乡村观光的乡村“打包服务”,盘活农村资源,实现了空置房屋的高效利用,同时,也通过项目的延展,进一步美化农村环境……
图为林家村的特色乡村书屋。汪伟秋摄
  这样的开发思路,促成了张马村如今阡陌整肃、水清人静的乡村风光,也让更多配套项目的落地成为可能。
  据宋心蕊介绍,仅就大司田而言,还有同样思路的“身心健康俱乐部”,而与这些俱乐部相辅相成的,还有7种相关产业的入驻、47种品牌的深度参与。
  “未来年轻人的回流不仅仅会是因为农村环境的改善,他们自身也将会是农村建设的一分子。”
  对于宋心蕊和她的“小伙伴”们而言,这样一个改变乡村的过程,静水流深,但也并不会太过漫长:“在我们的规划中,五年见效果,十年相对成熟,目前三年过去,我们已经感觉到了乡村明显的改变,这意味着发展进程会比我们预期得更快。”
图为日出而作的张马村村民。汪伟秋摄
  宜居乡村让老年人颐养天年
  青山绿水,最适颐养。村委数据显示,张马村户籍人口2090人,但实际上村中的常住人口只有一千多,其中除去400多的外来人口以外,大部分都是5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受早年经济条件所限,这些老人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学历多在初中及以下。这限制了老人们获知消息的渠道,也使得他们的生活方式相对单一。
  “现在的生活好太多了,我们本来花销就少,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事情,大家都蛮开心。”今年已69岁的朱付明这样对我们说。
  由于支气管不适,朱付明无法像不少村里老人一样,每天到离家不远的老年活动中心“报到”,但是他的“日程表”也安排得很充实。
  “晚上八点多睡觉,早上六点起床,吃好饭出去兜一圈,九点十点吃午饭,睡个午觉,起来再兜兜,看看电视,就好做晚饭了……”
  朱付明的“作息时间表”,和村里大部分老人基本相同。最大的差别,可能就是在村里“兜圈子”时,有人前往了活动中心,有人还会在村里接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朱付明的爱人就接了村中河道治理的工作,为此,她可以挣到2000元左右的报酬。
  通过走访,东方网记者了解到,和朱付明老人的家庭情况类似,村里的老人基本都能拿到每个月一千多元的镇保。而一些身体比较健康的老人通过参与村中的生态维护,还可以获得一定的酬劳。
  这样的经济条件,对于消费方式本就单一的老年人而言,解决生活需求已无问题。漫步村中,晨雨淅淅、犬声阵阵,路边田中常有阿姨在摘菜,而与此同时,活动中心里,棋牌响动,人声正喧。能够获得如此恬淡的安养环境,跟张马村“美丽乡村”的建设有着紧密的关系。
  据了解,自九十年代开始的“四园一岛”建设,给村里面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烂泥路到石子路,再到柏油路;从度假村到水源保护区,再到特色民宿。张马村的老人们经历生活环境的变迁,也亲身参与到了环境治理之中。
  用住在村里已经两年的外来务工人员的话说:“老人们让张马保持着最原生态的村落面貌,年轻人则为张马带来了前沿的产业和生活方式。”
图为张马村的本地特色建筑。汪伟秋摄
  “张马经验”为乡村建设提供蓝本
  政府作为、企业创新、资源整合、农村也可以“市场化”,立足于本地旅游资源,张马村的建设经验,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现代村落开发的商业逻辑。
  距离张马村不远的林家村,由于建设进程的相对滞后,当下“艺术村”的建设,尚缺乏市场力量的充分参与,村中硬件设施的配备,也需要更多政策扶持。
图为张马村古建筑泖塔。汪伟秋摄
图为林家村的沃野。汪伟秋摄
  而令人欣喜的是,伴随着老年照料中心、空置房屋开发及艺术区的同步建设,林家村的建设井然有序。据村支书徐永坚介绍,村里的乡村书屋、艺术馆、创作基地已初具规模,相关艺术活动也已具备一定的影响力,而受此影响,村里的品牌大米也有了更多销路……
  正如村落规划导演王磊在林家村宣传片中的结语里所说:“乡村建设,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它不可以一蹴而就。”
  未来,像张马村、林家村这种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会越来越多。

来源:东方网作者:宋祖礼 李欢 汪伟秋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27 02:16 , Processed in 0.03384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