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77|回复: 0

米店、布店、酱油店,路边小店的存在不仅为了买卖,也是一份城市韵味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9-2-22 14: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9-02-20  解放网

      摘要:上海滩那些永远消失的店铺,还有好多,比如弄堂口的老虎灶,烟纸店等等,我看到好多文章在回忆它们。我最近翻阅资料,无意中看到一百多年以前《申报》上的一篇文章,感叹上海城里通了自来水管道以后,老百姓喝上了自来水,结果水铺打烊了,到黄浦江挑水的工人没有饭吃了。我不禁哑然失笑,那些挑水工后来也都一定会找到新的活儿干,饿不死的。我们撇开怀旧的恋恋不舍,其实,这些店的消失,也是时代的一种进步。



      随着快递的兴起,超市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我家附近好几家超市相继关门了,上海滩超市从兴起、发展,一路到现在,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购物方式已经发生天翻地覆变化。要知道,在我小时候,买东西只能逛商店。

      我小时候去上学,走过一家铜錫器店,店堂天花板上挂满了一只只铜吊(就是烧水的铜壶)、铜脚炉、铜手炉,铜汤婆子,四周柜子里摆满了一对对铜烛台,一只只铜香炉,一个个铜面盆。在厚重的黄铜器皿旁边,放在柜子前面最漂亮、最引人注目的是的是紫铜暖锅,它薄削轻巧,造型优美,通体锃亮,黄中透出紫红的颜色,这是家家户户过年的必备用具。店里还有一些閃着银光的錫器,如锡茶壶、锡茶杯、锡茶叶罐,上面都雕刻着细巧美丽的花纹。无论是铜器还是锡器,现在早就没有人用这些物件了,如果偶尔在哪里看到,这就是老一代流传下来的老古董,可以作为收藏品了。

      上学路上还有一家绒线店,玻璃橱窗里摆满了五颜六色的绒线,柜台里放着一副副绒线针,从粗到细,从短到长,应有尽有,随你挑选。柜台上还有一叠书《冯秋萍绒线编织大全》,最受阿姨妈妈的喜欢。那时上海女人没有一个不会结绒线衫的,看了这本书,可以学到好多结绒线的新花样。我们一位漂亮女老师,经常换绒线衫翻行头,一次,有个同学斗胆问她有几件绒线衫,老师说九件,我们都惊呆了,这么多呀。现在谁还结绒线啊!哪个女人羊毛衫不是多得柜子里放都放不下,九十件恐怕不会有,十九件总不止吧。
绒线店旁边是裁缝铺,偌大的店堂里挤挤挨挨放着几十台缝纫机,几十名裁缝师傅从早忙到晚,缝纫机电动马达的声音嗡嗡直响,以致旁边给顾客量尺寸的店员不得不大声说话。后来上海人家哪个姑娘出嫁,缝纫机是必备的嫁妆,精明灵巧的上海女人都学会踏缝纫机做衣服了,裁缝店的生意不如以前好了,不要紧,聪明的店员别出心裁,店堂里辟出很大的一块地方,专门出售衣服裁剪纸样,从衬衫到裤子,从两用衫到连衣裙,男女老少,多种式样,多种尺寸,随你挑选,生意又兴隆起来了。现在马路上裁缝店几乎绝迹了,家里也绝少有人自己做衣服了,大家都买现成的,但与羊毛衫一样,家里的衣服放都放不下了,却还在买。

      说到做衣服,就不得不说布店。上海女人最喜欢“兜马路”,布店是必定要进去兜一圈的。无论是叫裁缝做,还是自己踏缝纫机做,好看的布料是必不可少的。南京路上的宝大祥、协大祥、信大祥、老九纶布店,永远是人挤人,进门难,出门也难。这几家老字号布店的布匹绸缎花样就是多,还经常有零头布卖,一块零头布便宜半尺的钱,精打细算的上海女人谁不想挑一块,布的尺码大人不够就给小孩做,甚至挑两块一样的拼起来做衣服,一块做正身,一块做袖子,那就便宜一尺布的钱了呀。如果布料多了些,还可以做一只假领头。

贺友直的作品:老虎灶

      与老百姓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就是米店了。起先米店里门口有几只敞开的大柜台放米,旁边一台磅秤,一只固定的方漏斗,店员卖米的时候,用一只木制的升把米一升一升抄起来,放在藤做的笆斗里,称好分量,叫一声“袋袋张好了哦”,倒在漏斗里,顾客就用米袋在漏斗口接。后来他们搞技术革新,米全部放在二楼,用管道接到磅秤上方,漏到称米的笆斗里,用阀门控制米的分量,减少了店员的劳动力。那时,大米一直是一角六分一斤,籼米一角二分一斤,每人每月大米只有5斤,不能多买。

      那时我母亲经常到米店去看看米好不好,有人排队,那一定是好米到了。买米的购粮证和粮票是家里藏得牢牢的宝贝,不亚于银行的存折和钞票。家里米常常不够吃,到26日可以买下个月的定粮时,就往往不管米好米坏,快去买点来吧。我真不知道,那时人的胃口有这么大,大人定粮每月25斤,我上中学了,增加到每月30斤了,可是家里总还是寅吃卯粮。现在一家三口,一共每月20斤米也绰绰有余。现在粮店没有了,超市里买的米都是10斤或20斤用塑料袋一袋一袋装好的。

      离米店不远的地方一定有一家酱园,上海人也称之为“造坊”。酱园的店名大都叫“张振兴”、“张振元”之类的,店堂的装潢都比较考究,都是花样地砖铺地,柜台是石头做的,可能是为了油酱万一打翻或滴漏了,容易揩清爽。店里油盐酱醋样样都有,当然油是要油票的,每人每月半斤。起先店员打油是用大大小小的提吊,一吊一斤、半斤、一两都有。后来搞技术革新了,在油桶里装了气压泵,用手一压,按照旁边的刻度就可以随意一斤、半斤装到瓶里。我到现在还记得,红酱油二角四分一斤,鲜酱油二角七分一斤。一角钱的什锦酱菜,可以供一家人的早餐或晚餐吃一顿粥。现在一家酱园也找不到了。

      还叫我念念不忘的是旧货店。我家的菜橱坏掉好久了,两扇橱门綁了好几道绳子,还是经常掉下来,买一个新橱要二十多元钱,舍不得。记得我已经上中学了,一次看到旧货店门口有一只竹子做的菜橱等待出售,只要2元钱。我想回去告诉妈妈,又怕被人买去了,就斗胆做主买回家,妈妈高兴得连连表扬我。我这下胆子大了,又一次看到一副木头床架子,床板一头高,紫红的油漆还很新,也只要2元钱,想到我的床没有床架子,只是在两只长凳上搁了两块铺板,就毫不犹豫地买回家,又得到妈妈的表扬,说,房间也漂亮了许多。最叫我难忘的旧货店是淮海路上的“淮国旧”,这里不仅有各种各样的旧货,最吸引老百姓的是进门右手第一个柜台的出口转内销商品,价廉物美。现在哪里买不到这些东西啊,便宜的还不一定受欢迎呢!

      上海滩那些永远消失的店铺,还有好多,比如弄堂口的老虎灶,烟纸店等等,我看到好多文章在回忆它们。我最近翻阅资料,无意中看到一百多年以前《申报》上的一篇文章,感叹上海城里通了自来水管道以后,老百姓喝上了自来水,结果水铺打烊了,到黄浦江挑水的工人没有饭吃了。我不禁哑然失笑,那些挑水工后来也都一定会找到新的活儿干,饿不死的。我们撇开怀旧的恋恋不舍,其实,这些店的消失,也是时代的一种进步。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26 17:13 , Processed in 0.03633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