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54|回复: 0

重现人间的《五马图》,藏着多少传奇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9-2-15 15: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9年02月15日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珂罗版黄庭坚《李公麟〈五马图〉跋语》
东京国立博物院公布的《五马图》真迹局部

      ■记者 陈俊珺

      近日,正在日本东京举行的“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大展吸引了不少中国书画爱好者特意前往。除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本次展览中还有一件80余年未曾露面、一度被认为毁于战火的中国国宝级画作——《五马图》引人注目。

      被誉为“天下第一白描”的《五马图》究竟有何魅力?记者采访了赴东京一睹此画真容的画家、艺术评论家汤哲明。

      马的魂魄被“画”走了

      李公麟被誉为“宋画第一人”,北宋《宣和画谱》曾收录他的百余件作品。但传至今日,可信的只有《五马图》和《临韦偃牧放图》两件,至于《维摩诘演教图》《西岳降灵图》等都颇有争议。而《临韦偃牧放图》是李公麟临唐人所画,只有《五马图》是存世唯一“百分百的李公麟原创”。

      《五马图》的流传充满了传奇。据传此画刚刚完成,其中那匹“锦膊骢”就死了。有人说,是因为李公麟画得太好,将马的魂魄夺走了。李公麟痴迷画马,经常观察御马,甚至“终日不去,几与俱化”。法秀禅师曾劝他说:你日夜情思都在马身上,将来你死了,说不定会投胎成马。

      《五马图》在南宋时就已闻名天下,归于南宋内府收藏。到了元、明两代,经柯九思、张霆发等收藏名家递藏。清代康熙年间,被河南商丘宋荦收藏。乾隆时期,被贡于清宫,乾隆皇帝两次在《五马图》图上题文,并著录于《石渠宝笈重编》。这幅名画被清宫珍藏了两百多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以赏赐溥杰的名义被盗运出宫。据传,《五马图》在二战以前藏于私家,战后就彻底失踪了,只留下民国时制作的珂罗版印刷品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时隔80余年后,《五马图》真迹再度现身,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正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院举行的“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大展共分为六个部分,《五马图》因黄庭坚的题跋而出现在展览的第五章“颜真卿在宋代的评价——尊敬人道和摸索理念”中。

      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

      汤哲明用“久别重逢”来形容第一眼看到《五马图》真迹时的感受。“这幅画在中学的美术课本上就有,我从小就对它很着迷,可惜从来没真正看清楚过。后来我学国画,各种美术全集必收此图,但都是根据模糊的复制品而翻印,李公麟用笔时的许多微妙细节只能靠猜测,这次一睹真容,觉得豁然开朗,非常震撼。”

      汤哲明告诉记者,《五马图》真迹与流传至今的珂罗版印刷品最直观的区别就是真迹的淡彩。由于珂罗版印刷是一种传统的玻璃版印刷,通过照相、修版、晒版再印刷,原作的淡彩在当时的黑白照片中反映不出来,细节处也不清晰,所以只能是雾里看花。

      看《五马图》真迹,人物的生命气息和马的活力扑面而来。李公麟用淡墨进行晕染,表现五匹马不同的毛色,它们或静止,或缓步徐行,比例准确,神完气足。控马者姿态各异,无一雷同,其精神气质微有差异,有饱经风霜、谨小慎微者;有年轻气盛、执缰阔步者;有身穿宫服、气度骄横者。苏轼曾这样赞叹李公麟:“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

      《五马图》有“天下第一白描”之称。在李公麟之前,白描就是一种常见的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却始终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技法。这是因为在他以前,唐宋人物画主要是以壁画为主流,纸上的白描其实是壁画的草稿。唐代“画圣”吴道子以人物画著称,但他这样的大画家在画壁画时是不负责上色的,而是由他指挥工人完成。但由于吴道子的名气太大,他有时在墙上画完初稿上了点淡彩,工人就不敢继续上色了,于是这种初稿逐渐成为一种白描淡彩画流传下来,不经意中形成了一种风格,人称“吴装”。这样的技法与风格到了文人画兴盛起来的北宋,被李公麟继承并发扬,成为一种独立而又独特的绘画手法。李公麟的白描可谓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

      “一直到今天,白描都被人们所喜闻乐见,比如我们小时候最风行的连环画,包括今天的动漫,都还在使用这种由李公麟真正确立起来的技法。”汤哲明说。

      从韩干到赵孟頫

      《五马图》中有一匹白马,名为“照夜白”。“照夜白”这个名字起源于唐玄宗时期,当时大宛国进贡了两匹汗血宝马,一匹纯白,一匹杂色,白马取名“照夜白”,杂色马取名“玉花骢”。唐代大画家韩干就画过这两匹马,《玉花骢图》早就失传,而据传为真迹的《照夜白图》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自唐代以来,马一直是中国画常见的母题。马在古代不仅是日常用品,而且是奢侈品,更是军用品。马在过去还是人才的象征,所以马成了文人与普通画家都喜爱的题材。从唐代的韩干到北宋的李公麟,再到后来的赵孟頫,都喜爱画马、擅长画马。

      “从传世的作品来看,李公麟与唐朝画马圣手韩干相比,格体是一脉相承的,但韩干之作相对严谨精到,李公麟之作如《五马图》则显得随意性、书写性略强,笔墨趋于轻松舒放,显得特别文质彬彬。赵孟頫在《人骑图》中继承了李公麟的传统,在笔墨上更趋简逸,但造型上已稍逊唐宋人。”汤哲明说,“相比韩干和赵孟頫,李公麟介于二者之间,既有准确严谨的造型,用笔技巧又轻松潇洒。”

      以文人趣味改造传统

      李公麟祖籍安徽舒州,自22岁考中进士后,一生历任各种官职,但他的志向并不在官场,而是山林。据《宣和画谱》记载,其“从仕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山林,访名园阴林,坐石临水,翁然终日”。黄庭坚在《五马图》的后跋中记述了李公麟因沉湎于画,以致仕途黯淡。晚年告老后,李公麟曾居于安庆桐城郊外的龙眠山下,自号龙眠居士或龙眠山人。

      在李公麟时代,文人画已经兴起。文人画倡导者苏轼扬王维而抑吴道子,提出了文人画“求韵”的思想纲领。黄庭坚、米芾等皆是景从者。他们都推崇李公麟为当时文人画家的代表,颇受苏轼思想影响的《宣和画谱》将其列为“宋画第一人”。李公麟虽然继承了吴道子的传统,却以当时的文人趣味对传统作了很大的改造。

      汤哲明认为,这改造首先体现在画幅趋小,米芾说李公麟“只在澄心堂纸(当时的一种名纸)上痛自裁损”,他的画不再是供他人观瞻、教化民众的大创作,而是供知己欣赏,充满了“独乐乐”与“小确幸”式的文人趣味。李公麟曾自述道:“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性情而已,奈何世人不察,徒欲供玩好耶!”

      这种改造还体现在其格调走向的清淡简逸。李公麟开启了后来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元代文人画格的先河。元代文人画真正践行了苏轼的文人画理想,由唐宋时的重人物而变为重山水。文人画至明清吴门画派、董其昌、“四王”绵延600年不绝,而李公麟可谓其重要的师祖之一。

      名画档案

      《五马图》,纸本墨笔,纵29.3厘米,横225厘米。画卷本无名款,共分五段,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前四段均有黄庭坚的笺记,后纸有黄庭坚跋语,跋称其为宋代画家李伯时(公麟)所作。

      在黄庭坚的笺记中写明了马的名字、产地、年岁、尺寸。前四匹马为“风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第五匹佚名,经考证可能为“满川花”。五匹马由五位奚官牵引,前三人为西域装束,后两人身着汉人服装。《五马图》还有苏东坡的题跋,苏跋已与原画分开。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23 04:10 , Processed in 0.03525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