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8月03日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顾泳
社会医疗机构如何求生存?发展特色品牌,被证实是一条可发展之路。位于长宁区西南角的西郊骨科医院,历经十数年探索,最终找到定位——“脊柱后路小切口髓核摘除术”治疗腰突症,这一技术以其“物美价廉”赢得病家口碑。记者近日获悉,医院已连续五年在长宁区社会医疗机构质量控制中排名第一,至今累计实施“脊柱后路小切口髓核摘除术”3000余例。
上海公立医疗资源林立,社会医疗机构发展空间相对紧张。西郊骨科医院院长顾明军坦言:2004年医院成立之初,一度举步维艰,寻求多家三级医院进行合作,均被婉拒。直至2006年,杨浦区中心医院伸出橄榄枝,开启公立医院、社会医疗机构签约特色业务。作为骨科带头人,杨浦区中心医院教授杨安礼前往西郊骨科医院带教,开展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技术。
临床统计发现,我国椎间盘突出发病率已高达16%。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安礼告诉记者,“椎间盘突出治疗,而今以内固定技术为主;作为补充形式,‘脊柱后路小切口髓核摘除术’创伤小、费用低廉,不失为一种适宜技术。”社会医疗机构要发展还是要利益?一道选择题,曾摆在西郊骨科医院面前。利用内固定技术治疗,患者平均费用约在8万至9万元; 符合指征的患者,如实施“脊柱后路小切口髓核摘除术”,费用仅为1万至2万元。顾明军说,用内固定技术,患者“用脚投票”,宁可选择去公立医院;错位发展特色专业,才能为医院发展赢得空间。
事实上,“脊柱后路小切口髓核摘除术”问世至今已有半个世纪。据介绍,“脊柱后路小切口髓核摘除术”通过术前X线准确定位、切口仅2.5厘米,还保留了脊柱中、后柱结构,术中创伤少,有利患者术后恢复,“整个手术仅耗费20分钟,对有指征且经济条件一般的患者而言,是不错的选择。”
自2006年至今,西郊骨科医院共实施3000余例“脊柱后路小切口髓核摘除术”,患者平均年龄50岁,最大70多岁、最小20多岁;医院60张床位的周转率明显提升,医保患者占比71%。目前,医院还作为多家公立医院专家第二执业点,同时开展脊椎腰突症的微创技术,与“脊柱后路小切口髓核摘除术”相辅相成,形成鲜明特色,为社会医疗机构发展争取更多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