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踏入复兴岛,集卡的发动机声和施工的敲打声就不绝于耳,灰色笔直的厂房、堆积如山的废钢和垃圾、泥泞不堪的路面、空气中弥漫着的浮灰和金属气味,都带着上个世纪的工业气息扑面而来。
黄浦江水在杨树浦港附近由东缓缓向北折转,狭窄的江面渐次开阔起来,一座小岛伏卧在水面上,形似一张拉满的弯弓。弓背向着东面,黄浦江沿着弓背流过;弓弦西面,细细的人工运河静静流淌。这便是复兴岛。
今天的复兴岛,因厂区荒废、违建突出、业态业态集聚带来的脏乱环境和安全隐患而备受岛上居民诟病,但少有人知道,一个世纪以来,这座黄浦江唯一的封闭式内陆岛,曾经历了一段段让人难以忘怀的往事。
见证历史的小岛
复兴岛之名是为了纪念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在此之前复兴岛曾有过两个名字。上世纪二十年代筑岛时,因旁有周家嘴自然村,被称为“周家嘴岛”。1937年日军侵占后,又改称“定海岛”,因定海路得名。而伴随着名字的变迁,是历史在这个小岛上的风云变换。
翻开尘封已久的复兴岛档案,复兴岛最早只是黄浦江转折处的一块范围较大的浅滩。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的《辛丑和约》中,有《改良黄浦江水道之规程》一条。1905年,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规定组建了“开浚黄浦工程管理总局”,简称“浚浦局”,其主要工作就是疏浚航道,并对这片滩涂进行整治。经过抛石筑堤让滩涂自然淤高,并吹填泥土,人工岛初见雏形。
1927年,上海浚浦局以40万两白银,买下了当时尚未成岛的周家嘴滩地,将它作为浚浦局疏浚黄浦江的后方基地,并在岛的南侧修建了定海路桥,作为与市区的交通联系。因为小岛紧邻浦西的周家嘴自然村,所以起初得名“周家嘴岛”。浚浦局后来在岛上兴建了浚浦局员工俱乐部、体育会及一座花园。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占上海后一眼看中了这座小岛。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曾霸占该岛作为军械储存地,将其改名“定海岛”,并将花园改建成日式庭院,部署了作战司令部、指挥所等。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在该岛设立海军学校。1947年,小岛定名“复兴岛”归还浚浦局,并在花园内建起“复兴岛收回纪念碑”,以示纪念。
如今复兴岛上大多是些冒烟的、乒乒乓乓施工的地方。唯有一处,绿意盎然,恬静如一处世外桃源,这也是岛上唯一的景点——由浚浦局俱乐部花园改建的复兴岛公园。公园承袭了原有的日式庭院风格,又种植了日本晚樱、紫薇、菊科花卉等植物,行走其中仿佛置身于异国。转了几圈,摸索着来到一栋颇具日式风情的白色小洋楼前。这是“白庐”,据说这是解放前夕蒋介石离开上海前的最后一站。
“白庐”是岛上仅有的一幢洋楼,原先是专供外籍海员度假使用,后来作为浚浦局的员工俱乐部,因为外墙通体白色而得名。“当年蒋介石由奉化乘“永泰”号军舰悄悄来沪,潜入复兴岛,曾在‘白庐’居住了一段时间,后来乘舰远遁台湾,从此再也未能重返上海。”岛上居民们都熟知这个故事。如今的“白庐”,被层层叠叠的香樟掩盖在林荫之中,门窗紧锁,但透过窗户的碎玻璃,仍可一窥屋内情景,虽年久失修,但从装潢考究的地板、窗台等看出,这原先应是一座非常漂亮的房子。
在复兴岛公园里,无论是树木还是铺路的大石头都有一定的年份了,平日里来这里的人很少,在这远离城市繁嚣的一隅,每一棵树,每一颗石子,都是无言的历史。
繁盛一时的工业基地
复兴岛长约3.42公里,中部最宽处为550米,整个面积仅约1.44平方公里。共青路是岛上唯一的一条路,南起定海桥,北至海安路,贯穿整个复兴岛。沿着共青路一路南行,一路上绿植越来越繁茂,大树参天,两侧或车间或仓库,但这些厂子都很少挂牌子。
道路,带动了沿线兴旺起来的工厂。早在抗战之前,浚浦局在岛上兴筑道路,设立土木建筑工场及原料仓库,办理导堤、驳岸,浮筒、厂房营造修理,并建造了一些商储仓库。岛上建有大中华造船厂、中国植物油料公司、美孚火油公司等工厂和机构。
解放后,复兴岛更成为燃料、木材、石油、仓储、造船、渔业以及一些工厂企业的重要基地。中华造船厂、上海鱼品厂、上海海洋渔业公司、上海渔轮厂、东海制药厂以及各种储运仓库,沿着共青路两侧分布。当时,岛中部有复兴岛公园,北部住有少量居民,烟杂、食品、饮食等店铺和邮局、书店等配套一应俱全。
岛上的中华造船厂,是爱国实业家杨俊生创办的上海最早的船厂之一。解放前夕,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打击、侵华日军的破坏、官僚资本的倾轧,工厂一度濒临破产的境地。然而解放后,经过公私合营和转为国营,更新了技术,增加了设备,扩建了厂房,扩大了工人队伍,中华造船厂成为全国9大船厂之一,能建造世界一流的船舶。厂里建造的军舰,能够承担发射导弹的任务;制造出消磁、打捞、挖泥、起重、布缆等特种船舶;为德国建造的多用集装箱船,曾获得国际赞誉,被称为“最好的船舶”。
尽管地铁12号线已于2013年12月29日连通到岛上,但桥梁仍是复兴岛连接市区的纽带。建于1927年的定海路桥是复兴岛上的第一座桥。日落时分行至桥上,桥的一侧是城市霓虹灯编织成的美丽夜晚,而桥的另一端却显得寂静而落寞。旧时的工业运输业基地正随着黄浦江的转型升级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复兴岛就宛如上海工业时代的一个缩影,时光停留在了那个时代。
潮水带来的渔业
复兴岛上的居民一定都知道577路公交车。在仅有的进岛的公交车里,深入岛内部的只有577路一班车。车未出岛,车厢已经坐得满满当当。定海桥、中华船厂、联合仓库、复兴岛公园,车子一路向北,开到北面的海安路路口。
复兴岛北端,有一片占复兴岛总长三分之一的区域,这里是复兴岛这把“满弓”的弓弦和弓背接缝处,潮水在此汇合,带来了渔业的发展。岛北端以一条中央马路为分界线,东面靠黄浦江一侧为渔业公司所有,西面靠运河一侧归鱼品厂所有。
面朝黄浦江,渔业公司大楼东侧是一马平川的水泥渔码头。水泥码头外连成一气的铁皮浮动码头,能随着潮水起落而上下浮动。渔码头的中央有一座两层楼高的调度台,当年调度员就站在上面,对着话筒,调度从北南两个方向进来的船只。每当船到的时候,江面上汽笛声声,表达着急切的想靠岸的诉求,码头调度台看到了,回应说:“看到了,看到了,某某船,请停靠某某号码头……”
渔业公司和鱼品厂,虽然以一条马路为界,但两家单位同属一个系统,彼此之间没有隔阂。渔业公司小伙子多,鱼品厂多大姑娘,渔业公司的小伙子经常买了鱼品厂的饭票,就跑到对方的食堂来就餐,鱼品厂的姑娘也经常到渔业公司吃饭。就在这样的互动中,不少青年男女结成了夫妻,男人在海上捕鱼捞虾,女人在岸上加工鱼罐头,这是岛之北的日常。
然而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东、黄海渔业资源渐渐枯竭,上海捕鱼的重心也开始向远洋转移。潮水带来了渔业,也带走了这一产业。至本世纪初,岛之北的小渔船被淘汰,鱼品厂无鱼加工,难以为继,便一一关门了。
如今的复兴岛运河上停满了运输船,岸上就是工业厂区。 黄尖尖 摄
“留白地”畅想
如今漫步在复兴岛上,感官体验到的是明显的反差:耳朵听到的是工厂里机械作业的敲打声,不时有拖着长长“尾巴”的重型卡车从身边开过,一片嘈杂,但眼睛看到的却是绿树成荫的道路,画面如此宁静。
一个世纪以来,在复兴岛这样一块小小的地方,集聚了建设、回收、渔业等产业的发展,对上海的经济和工业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技术升级换代,岛上成片厂区日趋荒废,遗留了大量的闲置厂房和仓库。
共青路435号,是百联集团旗下的上海友谊集团物流有限公司的主要物流基地,20多年来,多处闲置厂区经过层层转租,经营和居住混杂,违建成片,区域内有40处违法建筑物,违法搭建面积将近一万平方米。而这只是复兴岛工业厂区遗留下来的“痛点”之一。
改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最近,在杨浦区启动的大调研“双十”集中行动中,“全力推进复兴岛综合整治”赫然在列。杨浦将聚焦大型车辆超载超限、车容车貌综合整治,租赁地块综合整治,沿街“三乱”整治,黄浦江沿岸和复兴岛运河河道、船舶乱停靠整治,架空线整治等执法整治工作,同时开展包括共青路、海安路和定海路沿街立面及景观工程,临时码头修缮工程,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延伸工程,以及城市更新项目等工程整治,确保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在上海2035总规里,复兴岛是战略预留地区。对于这样一片规划“留白地”,对其未来的畅想从未停止过。杨浦区近日结合滨江中北段开发所完成的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就曾提出过这样的想法:未来在复兴岛上建造一个大型的商业综合体,并将余下的空间实现完全生态化建设,让小岛可以“呼吸透气”,今后,各种大型重要活动将放在复兴岛举办。也许到了那时候,这座满载着历史沧桑的小岛能再一次迎来“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