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08日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文/郦波
日前,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在纽约为联合国“中文日”活动做了主旨演讲,他在演讲中谈了自己对语文启蒙理念的认识。
这些年来,在一些青年学生中出现了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和“空心病”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何以解忧?我认为,踏实地为孩子们的心灵成长做些启蒙的事,是教育工作者的不二之选。其中,尤其要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而不是把目标定位为功利主义的成功,或者圆滑世故的成熟。
语文这门学科的教育本质和其他学科不太一样,它不是简单的技能教育或纯客观的知识学习,它关系到母语技能的感知与学习、精神世界的启蒙与塑造,甚至个性品格的打磨与锻造,是和每一个生命的成长息息相关的。
前段时间看到一条新闻,一个小学生在痴迷地玩手机游戏,爸妈说他也不听,爸爸生气地夺过他的手机从12楼扔了下去,而那个才不过上小学的孩子,竟然不管不顾,也从12楼跳了下去。
令我们深感可悲、可怜的是,支撑这个孩子整个人生的,竟然不是什么追求与信仰,不是理想与价值,居然只是一部手机和一款游戏!
可是话说回来,哪一个孩子原本不是天使?
他们若折翼在人间,只能说明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出了问题。这里的教育不只是学校教育,也绝对包括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
我们做父母的,总想给孩子最好的。可什么才是最好的?好吃、好喝、好玩的?还是名牌衣物?越是物质的丰富,越容易造成精神的贫瘠!因为没有内在价值的支撑,你给他越多外在的东西,反倒越容易压垮他。而母语文化教育则应该是塑造这种内在精神支撑、内在价值支撑的开始。
今天,为什么那么多的年轻人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或者经过十年寒窗的努力终于进入了心仪的著名高校,却感到空虚无聊,人生无所寄托?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警醒和反思。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能考入名牌大学的学生,更是千里挑一的个中翘楚。可是,为什么他们竟然在人生最美好的岁月过早地觉得空虚无聊寂寞呢?我认为是因为他们的心灵没有得到真正的成长,更缺乏持续成长的能力。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心灵成长的过程中,对人生、社会的正确看法,对他人行为、情感的理解和共鸣,自我认同和自我对话的习惯与能力的养成,都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一切,都与青少年时期的语文教育直接相关。
人生而孤独,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没有别人可以替代你,哪怕是双胞胎也不可能互相替代,所以一个人要学会和自我交流。但是,这种孤独也使得我们渴望和他人交流。每一个灵魂都是独特的,一个人不可能经历所有的一切,但是和其他灵魂产生碰撞的话,就可以感知未知的世界,还可以在碰撞中得到火花,享有智慧的快乐、情感的拥抱。语文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可以和其他的心灵碰撞。
人类创造了一种独有的方式,那就是文字。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这些先贤早已不在人间,但我们今天依旧在读他们的文章。我们能够通过文字,与他们产生交流,获得永恒不朽的力量。这种人类精神的传承,才能让我们拥有强大的内心,成为心中想要做的人。所以说,语文能力其实决定了我们的心智,决定了我们如何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包括怎么理解和处理与家人的关系、与友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甚至与世界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
每个孩子来到人世间,他们的生命里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一个潜在的自我,一个潜在的有价值、有内涵、有丰富人生体味的自我。而教育的唯一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影响,通过教育的手段把这个灵魂释放出来,然后让他去自我塑造,这是人类整个文明史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叫作启蒙主义和启蒙主义精神的奠基。
启蒙,就是要让孩子发现人生的价值,让孩子知道,除了手机、游戏、奥数、比赛、分数、奖状,还有丰富的人生,还有崇高的理想,还有家国天下。
(本报记者 徐蓓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