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dd 发表于 2017-9-22 19:02:29

这群上海年轻人,在旌德一待就是60年!




    2017年7月1日,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阮显忠、副秘书长朱正纲一行来旌德考察知青文化。    1957年12月底,上海市区215位知识青年响应国家“上山下乡”号召,来到旌德农村插队落户。今年是旌德上海知青下乡60周年,阮显忠、朱正纲一行代表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向旌德上海知青表示慰问,与旌德上海知青代表进行座谈,建议健在的旌德上海知青要注重收集知青资料,传承知青文化,弘扬知青精神,服务和谐社会。http://www.xcjdwmw.cn/wlgk/UploadFiles_5837/201707/2017070709315403.jpg 旌德历史上的上海知青们     新中国成立后,诸如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年轻人就业压力特别大,加上当时农村合作化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兴起,广大农村面临的最严重问题又是缺乏文化,吸引有文化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工作,是当时社会的需要。         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就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55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也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从1955年开始,共青团系统就着手组建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1957年,中共中央在《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首次提出了知识青年下乡上山的概念:“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农业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的伟大事业。我国人口85%在农村,农业如果不发展,工业不可能单独发展。到农村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和极其光荣的。”         1957年夏天,上海团市委积极组织宣传,教育局和广播局密切配合,同年12月7日,上海市委毕业生工作委员会举办了“上海市中学毕业生上山下乡活动积极分子”广播誓师大会。短短时间内,上海初、高中毕业生中自愿报名要求去农村的人数达几万人,而当时上海原计划任务才3500人(上海郊区2500人,赴安徽皖南旌德、祁门等九个县的山区1000人)。在报名学生的一致要求后,上海市委将下乡名额增加到4500人(上海郊区及安徽各增加500人)。而正是这从数万报名者中遴选出的1500名上海初、高中毕业生,成为了上海最早自愿报名下乡上山去外地插队农村的知识青年。    1957年12月24日,上海市委、市妇联、市民青联和市学联在上海文化广场联合组织召开万人欢送大会,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副市长曹荻秋出席并讲话,高度赞扬这批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农业劳动生产的革命行动,并代表上海市委表示祝贺,同时还对下乡的知识青年提出了具体希望。12月29日,1400多名初、高中毕业学生和40多名共青团干部(并非带队干部,而是自愿放弃已有工作与初、高中毕业学生一起参加新农村建设的团干)在上海十六铺码头乘坐“江华轮”踏上征程。万人欢送,场面感人。当天的解放日报、文汇报、青年报等上海各大媒体都在显著位置大篇幅刊发了新闻报道。    根据安排,首批1400余名上海知青被分配到皖南休宁、祁门、歙县、黟县、绩溪、石埭、旌德、宁国、太平等9个山区县辖农业合作社务农。他们乘坐的“江华轮”于1957年的最后一天到达芜湖码头。翌日正是1958年元旦,这批怀揣革命理想的中学生们迎着新年的朝晖纷纷踏上各自去落户山区的路途。其中上海首批知青分配到旌德县农村插队落户的有215位。    据老知青回忆,当时从芜湖码头送他们到旌德县城的是拉货的大蓬车,车厢后面背个大水罐,用炭烧蒸汽发动车子,行进中车子不断地发出“吱吱嘎嘎”的响声,走山路似乌龟爬行。行至县城就是公路尽头,连这样的车也坐不上了,随后的几十里山路则完全靠背扛肩挑行李,翻山越岭徒步前行。首批上海知青到达农业合作社后,就散落分配到各自然村,入住老乡家,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到开山垦荒、兴修水利的农业建设中去。          在当时交通闭塞、生产能力落后的旌德山区,知青们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和农民一起同甘共苦的建设新农村的行动给老乡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知青们从大城市带来的新理念、新知识、新信息也给当地农村进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可推行的实践依据。    旌德上海知青的积极表现和工作能力也很快得到上级组织认可。1958年7月,根据安徽省政府的文件要求,除4位知青坚持愿意继续参加新农村建设外,其他知青都被安排到县工业、教育、财贸、金融等单位工作。他们虽然从农业转到工业等各条建设战线,生活工作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始终牢记他们是上海人民选派到安徽参加建设的有为青年,因此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在新的岗位上又取得了新的成就。据1997年统计,当年在旌德县插队留下的上海知青中先后有35位入党、22位成为科局级干部、19位取得中高级专业职称。    因为工作需要,一部分上海知青陆续进入学校深造后再分配,或被抽调到省市有关部门和其他县里工作,加上岁月更替,留在旌德的上海知青人数不断发生变化。据“旌德县上海知青联谊会”召集人唐志刚介绍,到1987年上海知青下乡三十周年时,旌德上海知青有97位;到1997年上海知青下乡四十周年时,旌德上海知青有92位;到2007年上海知青下乡五十周年时,旌德上海知青有85位;今年是上海知青下乡六十周年,目前可以联系到的旌德上海知青有72位。    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如今已是杖朝之年古稀老人。“祖国需要就是我们的理想”“我们决不辜负上海人民对我们的期望”“我们的付出就是爱国的最好体现”!听似简单、做却不易的终生付出,体现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知青胸怀。这种知青精神也被极大地弘扬,1997年年底,在旌德县政府四楼会议室召开的首批上海知青下乡40周年纪念会上,安徽省委书记、省长发来贺电,共青团上海市委也发信祝贺。上海团市委在贺信中写道:“你们用自己的血和泪谱写了人生光辉的篇章。你们是上海的骄傲!你们是上海青年的骄傲!你们是上海人民的骄傲!……你们的精神是一种创业的精神,是一种奉献的精神,是一种永远激励上海人民和上海青少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奋勇拼搏的精神。”上海解放日报派出记者胡志刚专程采访纪念会并刊登《一代青年默默奉献,岁月无悔再立新功——知青爷爷知青奶奶在皖南》的长篇报道。   上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当时在上海视察工作的周恩来总理得知上海青年学生下乡上山的高昂热情后,在1957年12月23日欣然为首批知青题词勉励并提出希望:“庆祝上海的四千五百个青年学生下乡上山参加农林业生产。希望你们能够在同农民共同劳动和过集体生活中,建立起自己的劳动观点和群众观点,把自己逐渐锻炼成为既有政治觉悟又有文化知识的集体化农民,并且在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进程中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1996年12月20日,李鹏总理为上海知青赴皖下乡40周年题词:“一代青年默默奉献,岁月无悔再立新功”。         弹指一挥间,六十年过去。请记住上海曾有一批被两代总理题词勉励赞扬的赴皖南山区插队的老知青。旌德人民不会忘记,历史更不会忘记!       传承知青文化,弘扬知青精神,服务和谐社会。旌德上海老知青,向你们致敬!
作者:刘四清    文章来源:微旌德   更新时间:2017-7-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群上海年轻人,在旌德一待就是60年!